探索菌株开发这一关键领域,通过优化微生物和细胞系,在医疗保健、能源、食品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了解其全球影响与未来发展。
菌株开发:为可持续未来设计生命
在一个日益依赖生物解决方案来应对复杂挑战的世界里,菌株开发领域已成为一个基础性支柱。从生产拯救生命的药物和可持续的生物燃料,到制造创新材料和提高农业产量,设计和优化微生物与细胞系的能力正在开启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综合指南将深入探讨菌株开发的复杂科学及其深远影响,探索其原理、方法、全球应用以及它所预示的激动人心的未来。
想象一个微小的微生物工厂,被精心设计用于大量生产特定的酶、关键药物或可持续的化学品。这就是菌株开发的精髓:对活细胞——无论是细菌、酵母、真菌、藻类还是哺乳动物细胞——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和增强,以实现所需的工业、医疗或环境成果。这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处于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代谢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领域。
核心概念:为人类福祉优化生物系统
从本质上讲,菌株开发是利用生物系统固有的能力,并将其重新引导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需求。自然存在的生物体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代谢多样性,但它们很少为工业规模生产或特定的高产出而优化。它们可能产生一种有价值的化合物,但产量可能很低,伴有不受欢迎的副产品,或者其生长条件不适合大规模生物加工。
菌株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多方面的,通常包括:
- 提高生产力:增加目标产物的产量和生成速率。
- 改善选择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目标副产物的产生,从而提高纯度。
- 稳健性与耐受性:使菌株能够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业条件下(如极端温度、pH值、高底物浓度或存在抑制剂)旺盛生长并进行生产。
- 成本效益:减少昂贵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 底物多样性:使菌株能够利用廉价、丰富或可再生的原料(如农业废弃物)。
- 遗传稳定性:确保工程改造的性状在多代培养后仍能保持。
- 安全性与生物遏制:设计对工业使用和环境安全的菌株,通常通过生物遏制策略实现。
这一过程通过战略性的遗传和代谢改造,将野生型生物体转变为高效的生物“主力军”——即驱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超级菌株”。
菌株开发为何如此重要:跨行业的全球影响
成功的菌株开发应用极为广泛,几乎触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挑战提供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其重要性体现在它对全球各行各业的普遍影响上。
药物与医疗保健:拯救生命的创新
菌株开发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可能是在制药行业。许多关键药物,从抗生素、疫苗到激素和治疗性蛋白质,其存在或高效生产都归功于工程化的微生物或细胞菌株。在重组DNA技术出现之前,胰岛素需要从动物胰腺中费力提取。如今,工程化的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或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是主要来源,它们能够安全、可靠且大规模地生产人类胰岛素,使全球数百万患者得以获取。
- 抗生素:数十年来,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的菌株经过基因优化,极大地提高了青霉素的产量。同样,工程菌株也生产其他重要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红霉素。
- 疫苗:重组疫苗,如乙肝疫苗,是使用工程酵母菌株生产的,确保了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和安全性。
- 生物制剂:单克隆抗体、治疗性酶和生长因子通常在工程化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如中国仓鼠卵巢 (CHO) 细胞)或微生物系统中生产,构成了现代医学的基石。
- 基因治疗与诊断:病毒载体或细菌菌株的精确工程化对于开发新型基因疗法和先进诊断工具至关重要。
可持续生物燃料与生物精炼:驱动绿色未来
在世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背景下,菌株开发是向生物基经济转型的核心。微生物可以将可再生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显著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 生物乙醇:工程酵母和细菌能高效发酵各种糖类,包括来自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如玉米秸秆、农业废弃物)的糖,生成生物乙醇,这是一种关键的可再生燃料添加剂。
- 生物柴油:藻类菌株正在被开发以生产高产量的脂质,这些脂质随后可被转化为生物柴油。这为传统柴油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替代方案,通常利用非耕地和废水。
- 先进生物燃料: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造微生物,使其能直接从生物质中生产丁醇、异丁醇甚至航空燃料,这些燃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与现有基础设施更好的兼容性。
- 生物精炼一体化:除了燃料,工程微生物还能从可再生资源中生产一系列平台化学品(如琥珀酸、乳酸、1,3-丙二醇),作为生物塑料和其他材料的构建模块。
食品与农业:提升营养与可持续性
菌株开发在我们所食用的食物和农业实践的效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但常常不为人知的角色。
- 发酵食品与饮料:优化的乳酸杆菌 (Lactobacillus) 菌株被用于酸奶和奶酪的生产,以获得一致的风味和质地。特定的酵母菌株对于啤酒酿造、葡萄酒发酵和面包发酵至关重要,确保了全球烹饪传统的品质与安全。
- 酶制剂生产:食品加工中使用的酶(如用于烘焙的淀粉酶、用于嫩肉的蛋白酶、用于果汁澄清的果胶酶)主要由工程微生物菌株生产。
- 食品添加剂:氨基酸(如赖氨酸和谷氨酸)、维生素和风味化合物通常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强化做出贡献。例如,谷氨酸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是氨基酸生产的主力菌株。
- 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作为化学投入品的环保替代品,如用于害虫防治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或固氮细菌,通过菌株开发得到改良,以增强其功效和保质期。
工业生物技术与化学品:制造材料与工艺
将生物过程应用于工业制造是一个迅速扩展的领域,而工程菌株是其核心。
- 工业用酶:除食品外,酶还被用于洗涤剂(脂肪酶、蛋白酶)、纺织品(纤维素酶)、造纸(木聚糖酶)以及无数其他工业过程中,为化学催化剂提供了更绿色的替代方案。
- 生物塑料:微生物正在被改造,以从可再生原料中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如聚羟基脂肪酸酯 (PHAs),以应对塑料污染问题。
- 特种化学品:利用微生物发酵,可以使香料、染料、溶剂和其他高价值化学品的生产更具可持续性和效率。
- 废物处理与生物修复:经优化以降解污染物(如碳氢化合物、重金属)或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菌株,对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倡议至关重要。
菌株开发的基本原理
有效的菌株开发建立在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新陈代谢的深刻理解之上。它不仅涉及改变生物体的DNA,还涉及理解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其整体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遗传基础:生命的蓝图
生物体的每一个特征,从其生长速率到产生特定化合物的能力,最终都编码在其基因中。菌株开发始于识别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遗传通路和调控网络。例如,如果一个微生物产生的化学品产量低,可能是由于代谢通路中的瓶颈、产物的反馈抑制或关键酶的表达不足。理解遗传蓝图使科学家能够进行靶向干预。
表型表达:从基因到功能
遗传密码提供了指令,而表型是这些指令的可观察结果,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一个遗传修饰可能并不总能转化为期望的表型,例如,如果新蛋白质没有正确折叠,如果没有足够的细胞机制来生产它,或者如果其他代谢途径争夺资源。菌株开发者必须弥合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差距,确保遗传变化能带来产品产量、效率或稳健性的实质性改善。
进化适应:引导自然选择
生物体通过自然进化来适应环境。菌株开发通常通过定向进化或实验室进化来利用或模仿这一过程。通过施加选择压力(例如,在含有抑制剂的环境中培养细胞,或选择在特定碳源上生长更快的细胞),研究人员可以引导细胞群体进化出期望的性状。这种方法对于那些不易通过直接基因操作改造的复杂性状尤其有效,因为它允许细胞自身的适应机制找到解决方案。
菌株开发的方法论:一场创新之旅
菌株开发所采用的方法论已发生巨大演变,从广泛、非靶向的方法发展到高度精确和数据驱动的工程。这一演变反映了我们对生物学理解的进步以及可用于操控生命的工具的革新。
传统方法:生物技术的基础
这些方法虽然有时不够精确,但为现代生物技术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初步发现或特定生物体的遗传工具受限时仍然很有价值。
随机诱变与筛选
该方法涉及使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UV)或X射线)或化学诱变剂(如甲磺酸乙酯(EMS)或亚硝基胍(NTG))在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中诱导随机突变。然后对突变群体进行筛选,以寻找表现出改良特性的个体。虽然看似“暴力”,但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有益突变。
- 过程:将微生物培养物暴露于诱变剂中,让突变随机发生。将细胞铺板并筛选成千上万个菌落,寻找期望的性状(例如,抗生素检测平板上更大的抑菌圈,更亮的荧光)。
- 优点:可以产生理性设计难以构思的新性状;适用于遗传工具有限的生物体;初期实施相对简单。
- 缺点:不受控制且非特异性的突变意味着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或中性的;需要极高通量的筛选能力;确定改良性状的遗传基础具有挑战性。
- 全球范例:工业微生物学早期的许多成功,例如20世纪中期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青霉素产量的急剧增加,就是通过随机诱变和筛选的迭代循环实现的,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都为这些进展做出了贡献。
经典育种与杂交
对于有性繁殖的生物,特别是真菌和某些酵母,可以利用经典育种技术(如交配遗传上不同的菌株)和杂交技术(如原生质体融合)来结合来自不同亲本菌株的优良性状。原生质体融合涉及去除细胞壁,并将由此产生的来自不同菌株的裸细胞(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从而可能创造出具有组合遗传物质的杂交细胞。
- 过程:将具有互补性状的选定菌株进行交配。在原生质体融合中,用酶消化细胞壁,融合原生质体(通常使用聚乙二醇),然后使其再生。
- 优点:可以结合来自多个亲本的复杂性状;在某些监管框架下可避免与基因工程相关的问题。
- 缺点:仅限于可兼容的物种;耗时;遗传结果的可预测性低于靶向基因编辑。
现代方法:精确、快速与设计
分子生物学和计算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菌株开发,实现了高度靶向和高效的工程策略。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
这涉及直接操纵生物体的DNA,以引入、移除或修改特定基因。关键技术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过表达(增加基因活性)、基因敲除(删除或失活基因)和基因沉默。
- 工具:用于基因传递的质粒载体、用于切割DNA的限制性内切酶、用于连接DNA片段的连接酶、用于DNA扩增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 过程:分离目标基因,将其插入载体(如质粒),转化到宿主生物体中,筛选成功的转化体。
- 优点:高度靶向和精确;允许引入完全不同物种的基因(异源表达);是代谢工程的基础。
- 缺点:对于基因组复杂或遗传工具不完善的生物体可能具有挑战性;使用一些较旧的方法可能会发生脱靶效应。
- 全球范例:在大肠杆菌 (E. coli) 中生产人类胰岛素,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实现,是重组DNA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式应用,它改变了全球的糖尿病治疗。
代谢工程
这是对生物体中代谢途径的有意改造,以提高特定化合物的产量。代谢工程不仅仅考虑单个基因,而是着眼于细胞内整个生化反应网络。它旨在将代谢流重新导向目标产物,并远离非目标副产物。
- 策略:识别瓶颈(如慢速酶、反馈抑制),重新平衡酶活性,从其他生物体引入新途径,移除竞争途径,或改变转运系统。
- 工具:通常将基因工程与“组学”数据(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结合,以提供细胞状态的整体视图。计算模型(如通量平衡分析)用于预测遗传变化对代谢流的影响。
- 过程:定义目标途径,分析现有代谢网络,设计修饰方案,实施遗传改造,验证表型改善,迭代优化。
- 全球范例:开发用于生产青蒿酸(抗疟药青蒿素的前体)的微生物菌株(如工程化的酿酒酵母 (S. cerevisiae) 或大肠杆菌 (E. coli))是成功的代谢工程的典型例子,它使得这种关键药物在饱受疟疾困扰的地区更容易获得。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大洲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
合成生物学
在代谢工程的基础上,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学,旨在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型生物功能和系统,或重新设计现有的系统。它强调生物部件(如BioBricks生物砖)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原则。
- 概念:将生物组件像电子线路一样对待,将它们组装成具有可预测结果的复杂系统。设计基因线路(如传感器、开关、振荡器)来控制细胞行为。
- 应用:创建为易于工程化而设计的“底盘”生物,或设计全新的代谢途径来生产复杂分子。
- 优点:具有构建高度复杂和可控的生物系统的潜力;能够快速进行设计的原型验证。
- 缺点:仍是一个新兴领域,在可预测性和复杂性方面存在挑战;脱靶效应和代谢负担可能很显著。
- 全球范例: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 (iGEM) 的团队,涉及全球数千名大学生,定期展示创新的合成生物学项目,从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传感器到用于疾病检测的工程细菌。
定向进化(高级应用)
虽然随机诱变是定向进化的一种形式,但现代的应用要复杂得多,通常与高通量筛选 (HTS) 和自动化相结合。其目标是在实验室中模仿并加速自然选择。
- 过程:突变(随机或靶向)、筛选改良变体、扩增这些变体的迭代循环。
- 工具:HTS平台可以利用机器人、微流控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每天筛选数百万个变体。像噬菌体辅助连续进化 (PACE) 这样的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的连续进化,从而快速产生高度优化的菌株。
- 优点:可以优化复杂、了解不多的性状;非常适合酶工程以及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或活性;克服了理性设计在复杂系统中的局限性。
- 缺点:需要稳健且高通量的筛选方法;突变仍然是随机的,因此期望的性状可能不会很快出现。
- 全球范例:工业应用酶的开发,如用于分解植物生物质的纤维素酶或用于洗涤剂的蛋白酶,极大地受益于定向进化,从而产生了在世界各地工业中使用的更稳健、更高效的生物催化剂。
CRISPR-Cas 系统与基因编辑
CRISPR(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的Cas酶正在彻底改变分子生物学,为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极其精确和高效的工具。这些系统使科学家能够对DNA进行高度靶向的修改,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敲入(插入新基因)和精确的碱基对改变。
- 机制:一个向导RNA (gRNA) 将Cas酶(最常用的是Cas9)引导至一个特定的DNA序列,并在那里进行切割。然后可以利用细胞的自然修复机制来引入所需的改变。
- 高级应用:除了简单的切割,像CRISPR干扰 (CRISPRi) 这样的技术可以在不切割DNA的情况下关闭基因,而CRISPR激活 (CRISPRa) 则可以开启它们。碱基编辑和引导编辑允许在不产生双链断裂的情况下进行单核苷酸的改变。
- 优点:与以前的基因编辑工具相比,具有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效率和易用性;适用于广泛的生物体。
- 缺点:存在脱靶编辑的可能(尽管在新版本中已最小化);递送到某些细胞类型中可能具有挑战性。
- 全球影响:CRISPR使基因编辑大众化,让全球的研究人员——从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学术实验室到大型制药公司——能够快速改造菌株以适应各种应用,从而加速了生物技术各个领域的发现。
菌株开发的工作流程:从概念到商业化
菌株开发不是单一的实验,而是一个严谨的、迭代的过程,从初步概念经过实验室研究,最终到工业规模放大。这个流程需要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生物化学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之间的广泛合作。
- 问题定义与目标识别:
- 需要生产什么产品?(例如,特定的化学品、蛋白质、生物燃料)。
- 期望的特性是什么?(例如,高产量、特定纯度、低成本、对某些条件的耐受性)。
- 最合适的宿主生物是什么?(例如,大肠杆菌 (E. coli)、酿酒酵母 (S. cerevisiae)、毕赤酵母 (Pichia pastoris)、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或特定的藻类/哺乳动物细胞系,根据其固有特性、遗传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进行选择)。
- 此阶段涉及全面的文献综述、市场分析和经济可行性研究。
- 菌株选择或分离:
- 从已知能产生该化合物或相关化合物的野生型菌株开始,或从多样化的环境来源(如土壤、温泉、海洋环境)中分离出天然具有理想特性的新菌株。
- 现有的工业菌株或特征明确的实验室菌株通常作为工程改造的起始“底盘”。
- 工程与改造:
- 应用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的组合(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定向进化、CRISPR),将期望的改变引入宿主菌株的基因组或细胞机制中。
- 这是核心的研发阶段,涉及分子克隆、转化和培养。
- 筛选与选择:
- 从庞大的工程或诱变细胞群体中识别出稀有的、经过改良的变体。这通常是最具挑战性和限制速率的步骤。
- 高通量筛选 (HTS) 技术,通常涉及自动液体处理、机器人平台和先进的检测方法(如荧光激活细胞分选 (FACS)、生物传感器、质谱),在此至关重要。
- 选择策略涉及在只有具有期望表型的细胞才能存活或茁壮成长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 表征与验证:
- 一旦确定了潜在的精英菌株,它们将接受严格的表征。这包括详细的表型分析(生长曲线、产品滴度)、代谢谱分析(使用“组学”技术了解细胞途径)和遗传稳定性测试(确保工程性状在多代后仍能保持)。
- 与亲本菌株的比较分析对于确认改进至关重要。
- 工艺优化:
- 然后,在生物反应器中,在受控条件下评估最佳菌株,以优化发酵参数(温度、pH、通气、补料策略、培养基组成)。
- 此阶段通常涉及微型生物反应器或实验室规模的发酵罐,以模拟工业条件,并确保菌株在小烧瓶培养之外也能表现最佳。
- 同时也会考虑与下游工艺(产品回收和纯化)的整合,以确保整体经济可行性。
- 规模放大与商业化:
- 成功的菌株从实验室规模转移到中试工厂,最终到全面的工业生产。这需要大量的工程专业知识,以便在保持生产率和纯度的同时,将实验室结果转化到更大的体积。
- 在此阶段,监管批准(特别是对于食品、制药或环境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商业可行性至关重要。
菌株开发的挑战与考量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菌株开发仍然充满了研究人员和公司必须应对的科学、工程和监管挑战。
- 代谢负担:引入新途径或过表达现有基因会给宿主细胞的资源(能量、氨基酸、核苷酸)带来巨大负担。这可能将资源从生长中转移,降低细胞整体健康状况,导致产品产量下降甚至细胞死亡。平衡生产与细胞活力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 遗传不稳定性:工程菌株,特别是那些具有多个遗传修饰或大片段插入DNA的菌株,可能在遗传上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变可能会累积,或者插入的基因可能会丢失,导致期望产物的产量下降。稳健的菌株设计和工艺优化对于缓解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 宿主细胞的局限性:并非所有宿主生物都同样易于工程改造。一些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如某些极端微生物或厌氧细菌)可能缺乏强大的遗传工具、高效的转化方法或明确的代谢途径,这使得工程改造更具挑战性。
- 产物毒性:高浓度的目标产物,特别是如果它是有机溶剂、酸或复杂分子,可能对宿主细胞有毒,抑制其生长和生产力。通常需要采取原位产物移除或工程改造耐受菌株等策略。
- 可扩展性:在实验室烧瓶或小型生物反应器中表现出色的菌株,可能无法很好地转化到工业规模的发酵罐(数千升)中。规模放大后,氧气转移、混合、温度梯度和底物可用性的差异会显著影响菌株性能。这个“规模放大”的鸿沟是一个主要障碍。
- 监管障碍与公众认知:转基因生物 (GMO) 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不同的法规和公众接受度的约束。应对复杂的监管框架,确保生物安全,并解决公众关切,对于工程菌株的商业化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食品和农业领域。
- 知识产权与数据管理:精英菌株的开发通常涉及大量投资和创新,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至关重要。管理和解释菌株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组学”和工艺数据也带来了生物信息学的挑战。
- 成本与时间:菌株开发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且耗时的工作。开发和商业化一个工业菌株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和数百万美元,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耐心。
菌株开发的未来: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在技术突破和全球对可持续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推动下,菌株开发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未来十年有望带来更具变革性的能力。
- 人工智能 (AI) 与机器学习 (ML):AI和ML有望彻底改变菌株设计。通过分析海量数据集(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型),AI算法可以预测最佳的遗传修饰,设计新颖的代谢途径,甚至自动化实验设计和分析。这将加速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循环,从而大大缩短开发时间。预测模型可以识别出人类直觉可能错过的工程目标。
-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高通量实验已经至关重要,随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实验室自动化平台的发展,它将变得更加复杂。全自动化的“生物铸造厂”可以每天进行数百万次实验、突变和筛选,从而能够系统地探索广阔的遗传图景并实现快速优化。
- 先进的CRISPR-Cas系统与下一代基因编辑:除了当前的CRISPR-Cas9/12a,新的基因编辑工具正不断被发现和完善,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多重编辑能力(同时编辑多个基因),以及改造更广泛生物体的能力。引导编辑和碱基编辑已经显示出在不产生双链断裂的情况下进行高精度单核苷酸改变的巨大潜力。
- 无细胞系统:一个新兴的前沿领域是在无细胞提取物中进行生化反应,无需活细胞。这提供了极高的控制度,消除了代谢负担和产物毒性等问题,并允许快速原型设计和途径优化。虽然这在传统意义上不属于“菌株”开发,但这一领域的进展可以为体内系统的理性设计提供反馈。
- 合成基因组与从头设计:从头合成整个基因组的能力开启了从零开始设计生物体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嵌入特定功能。这超越了编辑现有生命,而是创造出为特定任务优化的全新生物实体,可能创造出更易于工程改造的“最小化底盘”生物。
- 数据集成与多组学:对细胞过程的整体理解将来自于无缝集成多组学数据(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通量组学)。这种全面的视图使得理性设计和靶向工程干预更加明智,减少了试错。
- 循环经济整合:未来的菌株将越来越多地被设计成适应循环经济模型——将废物流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生物回收塑料,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的资源管理。这包括能够利用多样化、低成本且不与粮食竞争的原料的菌株。
- 全球合作与开放科学:全球挑战的复杂性和规模(气候变化、大流行病、粮食安全)要求国际合作。开放科学倡议和数据共享平台将加速菌株开发研究的发现,并将其转化为在不同地区和经济体中的实际应用。
结论:利用生命潜力,共创美好明天
菌株开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学科;它是实现可持续和繁荣未来的关键推动力。凭借我们对生物学日益深入的理解和日益强大的遗传工具,全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将不起眼的微生物和细胞系转变为高性能的生物工厂。这些生物动力源正处于生产必需药品、可持续能源、营养食品和环保工业产品的最前沿。
从早期随机诱变的时代到CRISPR的精确性和AI的预测能力,菌株开发的历程是一段持续创新的旅程。它证明了人类有能力理解并温和地引导自然的力量以造福集体。当我们面临复杂的全球挑战时,投资和推进菌株开发将至关重要,以确保我们能够继续为更美好、更可持续的世界设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