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全面的藏品管理指南,涵盖了全球机构的征集策略、保存技术及伦理考量。
藏品管理:面向全球受众的征集与养护
藏品管理是一门多方面的学科,涵盖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或其他文化遗产机构内物品和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它不仅涉及物品的初始征集,还包括其长期保存、建档与可及性。本指南为全球受众量身定制,全面概述了藏品管理的原则和实践。
理解藏品管理的范围
藏品管理不仅仅是储存物品。它是一项战略性和伦理性的事业,确保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为今世后代提供利用。其关键方面包括:
- 征集:为藏品获取新物品的过程。
- 建档:为每件物品创建并维护准确的记录。
- 保存:采取措施防止劣化和损坏。
- 修复:处理和修理已损坏或劣化的物品。
- 开放与使用:为研究、教育和展览提供藏品利用途径。
- 藏品注销:将物品从藏品中移除,这是一个经过审慎考虑的过程。
征集策略:建立有意义的藏品
征集是藏品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它塑造了一个机构藏品的特性和重要性。一个明确的征集政策至关重要,它指导着收藏决策,并确保新增藏品符合机构的使命和战略目标。
制定征集政策
征集政策应涵盖以下内容:
- 藏品范围:定义所收集材料的类型、地理重点和所涵盖的历史时期。
- 征集方法:明确获取物品的方式(例如,购买、捐赠、田野调查)。
- 选择标准:概述评估潜在征集品时考虑的因素(例如,相关性、状况、来源、重复性)。
- 伦理考量:解决文化敏感性、归还和法律合规等问题。
- 资源:考虑养护新增藏品所需的资源(例如,存储空间、人员、修复)。
征集方法
机构通过多种方法获取物品:
- 捐赠:来自个人或组织的赠予。使用捐赠契据妥善记录捐赠至关重要。
- 购买:通过经销商、拍卖会或直接从创作者处购买。尽职调查对于确保真实性和合法所有权至关重要。
- 田野调查:通过考古发掘、民族志研究或自然历史考察收集材料。伦理考量和许可是最重要的。例如,在亚马逊雨林收集植物标本的博物馆需要获得相关当局的许可,并且必须遵守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协议。
- 遗赠:通过遗嘱继承的物品。这需要仔细管理,以确保法律合规和捐赠者意图。
- 移交:从其他机构接收的物品。通常在某个机构关闭或注销藏品时发生。
征集中的伦理考量
在当今的全球环境中,伦理收藏至关重要。机构必须意识到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可能性,并采取措施确保征集品来源合乎伦理和法律。这包括:
- 来源研究:调查一件物品的所有权历史,以识别任何空白或危险信号。
- 尽职调查:核实一件物品的法律地位及其出口历史。
- 遵守国际法律和公约:遵守诸如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等条约。
- 归还:将文化物品返还其原属国或社区。许多博物馆正在积极处理归还请求。例如,大英博物馆一直面临着将额尔金石雕归还给希腊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 处理文化敏感性:尊重与物品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这可能涉及与原住民社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例如,展出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神圣物品的博物馆通常会就适当的陈列和诠释咨询社区长者。
养护藏品:保存与修复
保存和修复对于确保藏品的长期存续至关重要。保存侧重于预防性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劣化,而修复则涉及对已损坏或劣化的物品进行处理。
预防性保存: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预防性保存是保护藏品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它涉及控制环境因素、小心处理物品以及实施适当的存储和展示实践。
环境控制
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水平至关重要。波动会导致材料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开裂、翘曲和其他形式的损坏。
- 温度:理想情况下,温度应保持恒定,并处于适合藏品材料的范围内。一般来说,较低的温度更有利于长期保存。
- 相对湿度 (RH):维持稳定的相对湿度至关重要。高湿度会促进霉菌生长和腐蚀,而低湿度会导致材料变干变脆。对于混合藏品,通常建议相对湿度为 50% +/- 5%。
- 光照:暴露在光线下,尤其是紫外线 (UV) 辐射,会导致褪色、泛黄和脆化。光照水平应尽可能低,窗户和灯具应使用紫外线滤光片。
- 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如灰尘、烟尘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会损坏藏品。空气过滤系统可以帮助去除污染物。
处理与存储
正确的处理和存储对于防止物理损坏至关重要。
- 处理:处理物品时,尤其是由敏感材料制成的物品时,请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表面并提供足够的支撑。
- 存储:将物品存放在无酸的盒子、文件夹和其他档案级材料中。使用衬垫和隔板防止物品相互摩擦。例如,纺织品应平放或卷在无酸管上储存。金属物品应使用干燥剂或缓蚀剂来防止腐蚀。
- 虫害管理:实施综合虫害管理 (IPM) 计划,以防止昆虫、啮齿动物和其他害虫的侵扰。IPM 涉及监测害虫、确定侵扰源,并尽可能实施非化学控制措施。
修复处理:修理和稳定受损物品
修复涉及对已损坏或劣化的物品进行处理和修理。修复处理应由具备稳定和保存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修复师进行。
修复处理的类型
- 清洁:去除污垢、灰尘和其他表面沉积物。
- 修理:修补断裂、撕裂和其他结构性损坏。
- 加固:强化脆弱的材料。
- 稳定:防止进一步恶化。
- 补笔:对缺损部分进行补色,以改善物品的外观(以合乎伦理和可逆的方式进行)。
修复中的伦理考量
修复伦理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完整性和最小化处理影响的重要性。关键原则包括:
- 可逆性:使用未来可以逆转或移除的材料和技术。
- 最小干预:只做稳定和保存物品所必需的工作。
- 记录:仔细记录所有处理程序。
- 尊重物品的历史:避免会改变物品原始外观或重要性的处理。
建档与开放:让藏品为人所用
全面的文档对于有效管理藏品并使其可供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公众使用至关重要。文档包括创建和维护每件物品的准确记录,包括其来源、状况和处理历史。
创建文档
文档应在征集时创建,并在物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更新。文档的关键要素包括:
- 物品ID:分配给每件物品的唯一标识符。
- 描述:物品的详细描述,包括其材料、尺寸和状况。
- 来源:关于物品所有权历史的信息。
- 图像:物品的高质量照片。
- 修复记录:对所执行的任何修复处理的记录。
- 位置:关于物品存放位置的信息。
开放与使用
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对其藏品的访问,包括:
- 展览:向公众展示物品。
- 研究: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研究的途径。
- 教育:将藏品用于教育项目。
- 在线数据库:在线提供藏品信息。例如,许多博物馆现在都有可在线搜索的目录,允许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访问其馆藏信息。史密森尼学会的在线藏品数据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出借:将物品借给其他机构用于展览或研究。
数字保存:保护原生数字和数字化材料
数字保存是确保数字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可访问和可用的过程。这包括原生数字材料(以数字格式创建的材料)和数字化材料(从模拟格式转换的材料)。
数字保存的挑战
数字材料易受多种威胁,包括:
- 技术过时:硬件和软件变得过时,难以访问数字文件。
- 文件格式过时:文件格式变得不被支持,无法打开数字文件。
- 比特衰减:数据随时间退化,导致文件损坏。
- 存储介质故障:硬盘、CD 和其他存储介质发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数字保存策略
机构采用多种策略来应对数字保存的挑战:
- 迁移:将文件转换为较新的文件格式。
- 仿真:创建模拟旧硬件和软件的虚拟环境。
- 规范化:将文件转换为标准文件格式。
- 存储管理:实施管理和备份数字文件的策略。云存储解决方案提供了可扩展性和冗余性,但需要仔细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
- 元数据:创建描述性元数据以方便发现和访问。
藏品注销:管理藏品增长
藏品注销是将一件物品从博物馆藏品中永久移除的过程。这是一个严肃的决定,只有在仔细考虑后才能做出。藏品注销可以成为管理藏品增长、优化藏品重点以及产生收入以支持征集和修复的必要工具。
藏品注销的原因
藏品注销的常见原因包括:
- 相关性:该物品不再符合机构的使命或收藏范围。
- 重复性:该机构已经拥有同一物品的多个范例。
- 状况:该物品状况太差,无法修复或展出。
- 来源问题:关于物品所有权历史或法律地位的疑问。
- 归还要求:回应要求返还文化物品的合法主张。
藏品注销中的伦理考量
藏品注销应以伦理原则为指导,以确保其以负责任和透明的方式进行。关键考量包括:
- 透明度:使藏品注销过程公开且可问责。
- 协商:与策展人、理事和社区代表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
- 收益使用:根据专业指导方针,将藏品注销销售所得用于支持征集和修复。
- 法律合规:确保藏品注销过程符合所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结论:为未来管理文化遗产
藏品管理是全球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职能。通过实施合理的征集策略、负责任的保存和修复实践,并提供对藏品的访问,机构可以确保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为今世后代所用。在藏品管理决策中,必须始终将伦理考量放在首位,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尊重和敏感对待。
藏品管理的挑战在不断演变,尤其是在数字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们对文化遗产理解的加深,机构必须调整其实践,以满足其藏品和社区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拥抱创新和协作,机构可以继续在保存和分享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