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探索应对可负担住房危机的创新策略、政策框架和全球案例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开发商和市民提供的综合指南。

超越砖瓦:创建可负担住房的全球蓝图

拥有一个安全、稳定且可负担的家,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然而,对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口而言,这一基本需求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从亚洲和非洲广阔的特大城市,到欧美历史悠久的首都,住房可负担性危机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数据,超过16亿人居住在不适足的住房中,到2030年,预计将有30亿人需要获得可负担住房。这不仅仅是一个贫困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扼杀了经济流动性,加剧了不平等,并侵蚀了全球社区的社会结构。

但在全球背景下,“可负担住房”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并不仅仅是建造廉价的建筑。广为接受的基准将住房定义为:当一个家庭的住房开销(包括租金或抵押贷款、水电费和税费)不超过其总收入的30%时,该住房即为可负担的。一旦突破这个门槛,家庭将被迫在保住栖身之所与支付食物、医疗、教育或交通费用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这篇博文将超越仅仅建造更多房屋的简单叙事。我们将探讨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蓝图,以创建可持续且可负担的住房生态系统。这涉及到对政策的彻底反思,金融与建筑领域的革命,以及对建设融合、公平社区的坚定承诺。

反思政策与法规:变革的基石

在浇筑第一方混凝土或砌起第一面墙之前,可负担住房的基础已在政府的殿堂中奠定。政策和法规是无形的建筑,决定了可以建造什么、在哪里建造以及为谁而建。过时、限制性强和构思不周的政策往往是供应短缺和成本膨胀的罪魁祸首。

推行有利的分区与土地使用政策

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受到排他性分区法规的影响,这些法规偏向于低密度、独栋住宅。这种做法人为地限制了住房供应,推高了土地价格,使得在理想地段建造可负担的多户住宅几乎成为不可能。一场范式转移至关重要。

公共土地的战略性使用

各级政府——地方、区域和国家——通常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之一。这一公共资产是创建可负担住房的极其强大但又常常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政府不应将公共土地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标者(这通常导致豪华开发项目),而是可以利用它来谋求长期的社区利益。奥地利维也纳市是这方面的全球领导者。该市积极收购土地,并将其用于补贴性住房建设。开发商的竞争标准不是价格,而是其提案的质量和社会价值。这一长期战略是维也纳超过60%的居民居住在高质量社会或补贴住房中的关键原因,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宜居和最公平的城市之一。

财政激励与补贴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可负担住房的财务等式很少能够成立。关键在于设计明智、高效的金融干预措施。

创新融资模式:为住房的未来提供资金

仅靠公共资金无法解决全球住房短缺的巨大规模。利用私人资本并通过新的金融结构赋权社区,对于释放必要的投资至关重要。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s)

PPP是公私部门合作的模式,其中公共部门的优势(土地、分区权力、监管稳定性)与私营部门的优势(资本、开发专业知识、效率)相结合。在一个典型的住房PPP项目中,政府可能会向私人开发商提供公共土地的长期租约。开发商负责融资和建设一个混合收入项目,其中包含合同规定的可负担单元数量。这为私人合作伙伴降低了项目风险,同时确保了公共利益的实现,使得那些在其他情况下无法实现的项目变得财务上可行。

社区主导的住房模式

一些最具韧性且真正可负担的住房模式是由社区自身驱动的。这些模式优先考虑长期可负担性和居民控制权,而非投机性利润。

小额信贷与增量式住房

在全球南方的许多地区,住房并非一次性的大规模项目。相反,家庭会随着经济能力的增长,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逐步建造房屋。传统的抵押贷款市场无法适应这种现实。这正是小额信贷可以发挥变革性作用的地方。小额信贷机构可以提供专门用于房屋改善或扩建的小额、短期贷款——例如一个新屋顶、混凝土地板、一个卫生的浴室或一个额外的房间。虽然这些贷款看似数额不大,但它们使家庭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改善居住条件,为数百万人提供了一条通往更安全、更稳定住房的重要途径。秘鲁的Mibanco等组织以及印度和肯尼亚的各种倡议都展示了这种方法的力量。

建筑与设计的革命:更智能、更快速、更经济地建造

虽然政策和金融奠定了基础,但实际建造行为的创新对于降低成本曲线至关重要。建筑业在现代化方面一直进展缓慢,但新一波的技术和材料有望使建筑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可负担。

拥抱预制和模块化建筑

模块化建筑涉及在受控的工厂环境中建造房屋的部分或整个模块。这些完成的模块随后被运输到建筑工地进行组装。其好处众多: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广泛使用预制构件,以规模和速度建造其世界闻名的公共住房。同样,欧洲和北美的初创公司正在推动模块化设计的可能性边界,从独栋住宅到多层公寓楼无所不包。

可持续与本地材料

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使用本地采购、适应气候的材料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

适应性再利用:最环保的建筑是既有建筑

并非所有新住房都需要从零开始建造。我们的城市充满了未被充分利用或过时的建筑——旧工厂、仓库、办公楼,甚至大型零售商店。适应性再利用创造性地将这些结构改造为住宅单元。这种方法保护了城市的建筑遗产,利用了现有基础设施,并减少了与拆除和新建相关的碳排放。柏林、鹿特丹以及美国的许多后工业城市都见证了工业建筑被改造成充满活力的住宅阁楼和公寓的惊人案例。

整体性方法: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

孤立的房子不是解决方案。真正的住房保障意味着成为一个繁荣社区的一部分,能够获得机会和服务。最成功的可负担住房策略是那些深度融入更广泛城市肌理的策略。

将住房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

位置至关重要。在远离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建造大规模的可负担住房项目,与就业和服务脱节,这无异于制造孤立的贫困区。这就是为什么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如此关键。通过将可负担住房的密度集中在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周围,居民可以获得整个城市的经济机会,而不必依赖昂贵的私家车。这降低了总生活成本,并促进了更可持续和公平的城市形态。

培育混合收入与混合用途社区

过去的社会住房项目常常犯一个错误,即将低收入家庭集中在大型、单一的住宅区,导致社会污名化和贫困集中。当代的最佳实践是建立混合收入社区,其中可负担的补贴住房与市场价住房无缝融合。再次以维也纳为例,这种模式促进了更大的社会凝聚力,减少了污名,并创造了更具韧性、经济更多样化的社区。此外,将住宅空间与商业和公共用途——商店、咖啡馆、公园、图书馆——在底层结合起来,创造了充满活力、适于步行的“15分钟城市”,在这里,日常需求无需长途通勤即可满足。

技术的作用

数字技术,或称“房地产科技”(proptech),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线住房门户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找到和申请可负担住房。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确定适合开发的土地,并模拟新政策的影响。新平台还可以促进共享居住空间的管理,或帮助简化非营利住房提供者的运营,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结论:共建协作的未来

全球可负担住房危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显然没有单一的灵丹妙药。解决方案不在于某一项政策、某一种金融模式或某一种建筑技术。相反,前进的道路是一幅马赛克,需要协调一致的协作努力,将来自四个关键支柱的最有效策略编织在一起:明智的政策、创新的金融、智能的建筑和整体的社区融合。

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是因地制宜的,根据每个城市和国家的独特经济、文化和政治现实量身定制。在新加坡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能需要为圣保罗进行调整,而维也纳的经验可以为温哥华的新方法提供灵感。关键的一步是超越过去的孤立思维,拥抱协作精神。这意味着政府、私营开发商、金融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地方社区必须共同努力,分担风险、共享回报,并秉持共同的愿景。

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安全、有尊严且可负担的家园的世界并非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选择。它需要政治意愿、创造性思维,以及将人置于我们城市发展中心的长期承诺。通过超越单纯的砖瓦,我们可以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更繁荣的未来。